钢铁去产能“死结”:人多和债多成为两座大山
武钢大厦有些冷清。友谊大道上这幢偌大的楼宇,曾是武汉引以为傲的标签之一。每天早晨,武钢董事长马国强习惯在这栋大楼里和全体中层人员开晨会,听取下属汇报生产经营情况。在武钢职工眼里,当下这个掌管着超过8万人、全球排名第四的特大钢铁企业的董事长压力很大,“经常出差,有时连秘书都不带,拿个包就走了。” 马国强现在操心的问题可谓错综复杂。今年5月,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视察武钢,勉励武钢要勇于创新,在去产能大背景下,关停旧产能,并带领武钢这个去年A股亏损王走出困境。这是压在马国强这个当家人肩膀上的重担。 也是在这个月,市场上风传已久的武钢和宝钢重组传言终于落地,重组后的这家钢铁公司产能将超过7000万吨,超过河北钢铁,位居行业第一。整合过程中不可避免存在人员分流安置、资产合并、业务重组等诸多问题,熟知国企改革的人都知道,这背后的工作难度和强度远非一纸文件这么简单。 武钢大厦往东10公里,是其全资子公司武钢重工所在地。不久前,马国强在这里亲自将45名职工送出了大门,赴其他公司当协警。武钢对此作出承诺,这些人仍然保有“武钢正式职工”的身份,只是武钢压力太大,这些职工去别的地方工作,收入不会比在武钢差。 事实上,这是一场全国范围的战役,这45人只是全国将要下岗分流的50万名钢铁工人的缩影。 今年2月,国务院下发6号文,要求用5年时间化解钢铁过剩产能1亿-1.5亿吨。两个月后,财政部下发配套文件,对5年1000亿元化解钢铁煤炭产能配套资金如何分配和使用进行了说明。5月中,财政部再发通知,确定2016年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的276.43亿元年度配套资金。至此,包含了奖补资金、财税支持、金融支持、职工安置、国土、环保、质量、安全在内的八项配套政策以及整体实施方案全部公布。 决策层接二连三的动作,让地方政府如坐针毡。河北、山东、河南、广东、云南等多省区陆续出台过剩产能压减的具体目标,河北省提出今年要退出1422万吨炼钢产能,广东到今年底将实现全省国有关停的“僵尸企业”基本出清,将钢铁产能控制在4000万吨以内。 然而,让人意想不到的是,这场钢铁去产能之战,却在2016年第一个季度迎头赶上了一场来势汹汹的复产潮。 今年4月,国内钢铁日均产量达到了历史新高,与此同时,2月以来每周的高炉个数开工率和容积开工率一直在上升。地方政府“是否真有(去产能)实质性举措”的态度也备受质疑。 钢铁产业是国家重点发展的重工业,曾经被誉为新中国发展的脊梁。如今,这个曾经支撑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传统行业走到了时代拐点。史上最严和最大力度的产能出清政策下,这个曾热火朝天的行业像高速飞驰的列车,一脚急刹,方寸难控。